萬交所一周年紀念:以「聚散成莊」破局,為中國投資者搭建全球資本橋梁
2025-07-02 17:09 互聯網

陳健(萬交所創始人、董事長)
初心與堅持,成就不凡征程
今天,萬交所迎來了正式運營一周年的重要時刻。站在這一節點上,我心中感慨萬千。
一年前,這家由我一手創立的期貨交易平臺,懷抱著“讓中國投資者公平參與全球市場”的夢想,在香港揚帆起航。
創業之初,我深知這條路注定坎坷,但也深信,只要初心不改,堅持前行,總能在全球資本的浪潮中,為中國投資者闖出屬于自己的一席之地。
一、創業初心:為中國投資者爭取全球機會
回首2019年,那時的國際期貨市場,仍然被歐美大型機構牢牢掌控。
中國投資者常常面臨信息不對稱、資金劣勢,在全球交易體系中缺乏應有的話語權。
看著一批又一批優秀的中國投資者在國際競爭中屢屢受限,我心中燃起了堅定的信念:
我們不能再被動接受全球規則的制約,而要主動布局、集眾人之力,與國際資本同臺競技。
正是基于這樣的初心,我啟動了萬交所的籌建。
歷經四年潛心打磨,2024年1月,萬交所正式上線運營,向全球投資者敞開大門。
二、破局之道:以「聚散成莊」對抗資本壁壘
全球市場的規則,長期由頭部機構主導,他們擁有資金優勢、信息優勢與市場影響力。
普通投資者如孤木難支,中國投資者更是屢屢受限。
面對這種格局,萬交所提出了獨特的【聚散成莊】模式:
聚:通過智能合約聚合資金,形成可以與大型機構抗衡的資本體量;
散:廣泛配置黃金、原油、農產品等20余類國際期貨,分散市場單一風險;
成莊:依托算法交易與輿情分析,精準捕捉市場波動,形成有紀律、有組織的集體布局。
我們不是零散之眾,而是紀律嚴明的資本聯合體。
一年多來,萬交所用戶人均投入8.7萬元,通過資金集約,累計撬動海外市場超1200億美元,年化收益達23.6%(同期標普500漲幅僅9.8%)。
三、實踐證明:從單兵作戰到全球協作
在傳統期貨市場,散戶通常面臨三重挑戰:
資金門檻高:海外保證金要求動輒數十萬美元;
信息壁壘:語言時差與專業術語帶來認知困難;
策略滯后:盲目跟隨大行,難以精準布局。
萬交所以“四重重構”破解這一局面:
資金重構:零散資金匯聚成聯合艦隊;
信息重構:AI系統實時編譯全球3000+財經資訊,中文預警快于國際標準終端0.3秒;
策略重構:逆周期對沖模型,做到獨立研判與提前布局;
文化重構:Discord上的全球協作社區,福建漁民與硅谷工程師并肩研究交易策略。
經典案例:
2024年3月,美聯儲議息會議前夕,萬交所用戶敏銳捕捉情緒異動,集體布局納斯達克指數期貨,48小時內實現19%的收益。
此戰被《金融時報》稱為:“散戶版的精準市場布局”。
四、未來展望:從防御到主動進攻
一周年,是一個重要里程碑,也是新的出發點。
未來三年,萬交所將專注三大戰略方向:
技術升維:投資5億元,研發量子交易系統,訂單執行速度提升至0.0001秒;
市場擴展:在東南亞設立分支機構,打造華人資本的“環太平洋交易聯盟”;
規則參與:加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(CME)亞洲顧問委員會,推動設立人民幣計價合約。
曾經,我們是被動的觀察者;未來,我們要成為規則的參與者。
結語:這是一場屬于每一位普通投資者的覺醒。這一年,我聽過許多感人的故事。
其中最讓我難忘的,是一位新疆棉農通過萬交所精準布局澳棉期貨市場,用贏得的利潤,在家鄉建起了一座小學。他在留言中寫道:
“原來,國際資本市場的競爭,我們普通人也能贏。”
這,正是萬交所存在的意義——
讓每一分錢,都成為推動公平交易的力量;
讓每一位中國投資者,都在全球市場中擁有莊嚴一席。
聚,是星火燎原;散,是破局鋒芒。
而這,僅僅是開始。
(萬交所一周年數據披露:注冊用戶8萬人,交易總額突破1200億美元,覆蓋中國34個省級行政區,海外華人占比37%。)
聲明:本文所提及數據為歷史展示,不構成未來投資承諾。投資有風險,入市需謹慎。
